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(记者 李江宁)6日,记者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,青海公布了首批省级生态旅游景区名单,该省8家景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景区,9家景区入选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。
其中,首批省级生态旅游景区为:青海湖景区、阿咪东索景区、茶卡盐湖(含茶卡盐湖及茶卡壹号盐湖)景区、龙羊峡景区、乌素特(水上)雅丹景区、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景区、刚察湟鱼家园景区、玉树勒巴沟景区。
图为游客在青海湖景区内游玩。马铭言 摄
省级生态旅游创建景区为:门源回族自治县百里油菜花海景区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花海景区、湟中区千紫缘旅游景区、坎布拉景区、乡趣卡阳户外旅游度假景区、湟源小高陵乡村旅游基地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花海景区、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景区、互助县磨尔沟高原生态观光景区。
青海自然景观从冰山、雪山、森林,到戈壁、草原、湿地等一应俱全,草原风情、民俗文化、遗址古迹、珍稀生物等资源丰富。近年来,青海省各地陆续推出了湿地观鸟、森林养生、高原越野、登山探险等多种生态旅游专项产品,自驾车旅游最受游客青睐。
图为青海果洛州风光。马铭言 摄
在该省海北藏族自治州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、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,道路沿途名山大川、湿地湖泊、雪山草原、山地峡谷等自然景观资源和古文化遗址、岩画、壁画、古建筑、热贡艺术等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彩,一条条生态风景道将串联起各地特色景观资源,形成线路类型、主题特色多样的旅游风景道体系。
近年来,青海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注重以特色旅游景点为依托,结合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特点,打造生态旅游产业链。为实现从旅游过境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转变,该省各地文旅部门创新发展优势,推动旅游业态由传统的旅游观光向生态体验、休闲度假、康体养生、农耕体验、乡村手工艺制作、民俗体验等转变,不断增强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各环节相互联动,满足游客多样化、多层次的消费需求。(完)
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(记者 孙睿)记者6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
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,平均海拔4058米,作为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的发源地,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。青海省南部是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发源地,北部横亘青、甘两省“生命之源”祁连山,东北部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,西部是中国“聚宝盆”柴达木盆地。青海是中国“生态高地”,被誉为“中华水塔”。
图为俯瞰青海湖。(资料图) 赵海梅 摄
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罗淑英介绍,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“耳目”、环境预警的“哨兵”,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,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。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,加快构建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形成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、地表水环境质量、地下水环境质量、土壤环境质量、声环境质量、辐射环境质量、农村环境质量、污染源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等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,为科学有效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,取得积极成效。
依托三江源、青海湖、祁连山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,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青海省自然资源厅、水利、农业农村、林草、气象等部门,在重点区域建成22个综合站点和1454个基础站点构成的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网络。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建立了良好的联动、协作工作机制。通过充分发挥多部门多要素专业监测优势,生态监测综合能力显著增强。
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,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由49个增加到72个,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由76个增加到99个,增设地下水监测点27个,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也全面启动。同时加强咸水湖、盐湖水体监测能力建设,研究制定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,有效提升咸水湖、盐湖环境监测能力。建成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,拓展了对青海省自然保护区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、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,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、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。
此外,建成“远距离、大范围、全方位”精确观测的“青海生态之窗”涵盖青海省五大“生态板块”,实现对重要湖库、冰川雪山、草原湿地、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实时观测。“青海生态之窗”观测点位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76个,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辅助支撑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,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、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。
罗淑英表示,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建设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(完)